早秋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译文】
漫漫的长夜飘荡着凄清哀怨的瑟声,秋风轻轻吹拂着长在地面的翠萝。
布满白色露水的草丛中,隐约可见几点微弱发光的残萤。早归的大雁高飞苍穹,好像要碰着银河中的星星。
拂晓时树木笼罩在雾中显得密集,远山在晴日中叠叠重重。
《淮南子》中有一叶下而知秋的说法,见到落叶自然联想洞庭湖的秋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润英解读
唐诗中吟咏秋天的作品很多,专咏早秋的却很罕见。那么我们就借这首五律,来看看许浑是如何营构早秋的。
诗的首联“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遥夜”是“夜遥”的倒装,为了和后面的“西风”对仗。正如西风(又称“秋风”)是秋天的代名词,夜晚开始变长,也是由夏入秋的标志。因为夜变得漫长了,空中飘荡的瑟声也显得格外清冷;一阵秋风掠过,发现地上原本碧绿的松萝也因温度降低而生出了更浓的墨翠色。诗人从人的整体感观出发来呈现各种物候变化,它们都传递着一个讯息:秋天已经到来。
如果说这种对秋天初到的感受还是相对抽象、朦胧的,那么中间两联,诗人就带着和我们同样的好奇,继续展开更为集中、细致的观验:低头看,在布满白玉般晶莹露珠的草丛中,只能见到几点残萤的微光;抬头望,已有大雁早归,高高飞翔在天空,似乎要掠过银河。露水至秋天呈现白色,故以玉比之;萤虫在夏夜最为活跃,到了秋天才渐渐隐去,所以“萤”前着一“残”字,留一个夏天的尾巴,表明正是暮夏入初秋。《逸周书·时训》说:“白露之日,鸿雁来。”大雁属候鸟,每当秋天来临,它们便开始迁徙。再往近处看,高高的树木笼罩在早秋的晨雾中,密匝匝,湿漉漉,一片模糊;望向远处,群山的轮廓却在拂晓的阳光下尽收眼底,此处也暗示诗人的观望在时间上从夜晚到了天明。诗人仅用四句,便从俯察到仰观,从近看到远眺,从黑夜到白天,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全面、盛大地展示了早秋到来的足迹。
最后的尾联,诗人以两个典故收住。《淮南子·说山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屈原《九歌·湘夫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人将二者巧妙融为“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从《淮南子》到屈原,一叶而知秋,和前面的“残萤”类似,紧紧抓住暮夏到早秋间的转变之瞬,不正合诗题“早秋”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