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邢晨 通讯员 隋翔宇 范彬 邢亮 烟台报道
装修厂房、安装设备、调试产线……近来,位于烟台黄渤海新区衡阳路附近的一处院落格外忙碌。其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这里已经被一家名为“氢探新能源”的公司选为新的生产制造中心,等一切就绪后就可投产运行。
据了解,氢探新能源2018年成立于济南。2023年时,该公司将总部东迁至黄渤海新区,开启了在八角湾畔的“探氢”之旅。经过两年积淀,该公司持续壮大,新制造中心的建设可谓其迈上发展新台阶的里程碑。
领跑国内“氢电控制”赛道
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氢能产业也迎来发展良机,成为众多企业竞相角力的热门领域。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选准细分赛道是一大关键。氢探新能源2018年成立之后,很快将“氢电控制”选为主攻赛道之一。“所谓‘氢电控制’,概而言之就是氢能和电能转换过程中的控制系统,汽车的氢燃料电池是其中一个重要使用场景。通俗来说,氢电控制系统相当于氢燃料电池的‘大脑’。这个‘大脑’运转越灵敏,电池工作效率越高。”氢探新能源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言介绍。
瞄准这一赛道之后,氢探新能源通过自主创新,很快在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当年就成功推出了PowerECU产品。据了解,该产品作为开放式电控开发平台,允许用户进行定制开发,并按照汽车和氢能行业批量生产、标准制造,可广泛支持车辆电气化和氢电系统控制及仿真应用,包括燃料电池系统控制、新能源工程车辆整车控制、线控底盘控制、变速箱控制、制氢系统控制等。
凭借这一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及服务,氢探新能源快速打开市场,陆续与中国重汽、中国中车、中国汽研、东方氢能、亿纬锂能等知名企业实现合作。目前,PowerECU系列产品的新能源行业累计出货量达到数十万台套,其中与氢能直接相关产品近万台,推动氢探新能源跻身国内“氢电控制”供应领域的前三强。
构建“烟台总部+济南研发”格局
随着市场开拓的持续推进,氢探新能源的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在此背景下,该公司尝试构建“烟台总部+济南研发”的发展新格局。
遵循这一思路,氢探新能源将总部迁至黄渤海新区,重点在此布局建设生产制造中心;而研发中心则仍设在济南,以便于同山东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该公司之所以最终落户八角湾,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方面得益于山东产研院(烟台)在其中的穿针引线,另一方面是黄渤海新区的产业基础完善。”陈忠言说。
在产业基础方面,氢探新能源来区实地考察之后坚定了落户的选择。“黄渤海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尤其是近年来新型储能及氢能等产业发展迅速。我们在此建设生产制造中心,与上下游企业有着广阔的协作空间。”陈忠言表示。
目前,随着衡阳路生产制造中心建设的快速推进,氢探新能源“烟台总部+济南研发”发展新格局已基本成型。
释放动能力争实现“多赢”
据了解,氢探新能源在黄渤海新区新建的生产制造中心将涵盖氢电能源管理系统(EMS)以及氢电系统交钥匙项目等业务,这意味着公司在PowerECU业务基础上,未来将释放出更大的动能。
“氢电能源管理系统业务主要应用在场站级氢电场景中。目前,公司设计及集成交付的产品已在电力研究院、能源集团、发电集团、港口集团等央国企示范项目累计交付数十台套,并通过国内外多家专业机构严格的标准验证,在国内该领域的竞争中处在领跑地位。新生产制造中心投用之后,我们的交付能力将大大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陈忠言说。值得一提的是,新生产制造中心动能的释放,不仅可以直接推动氢探新能源自身的发展,同样有利于黄渤海新区氢能产业的补链强链延链。
目前,黄渤海新区已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氢能企业,在产业链条细分上,氢探新能源落地投产,既可以起到补链效果,又能进一步壮大全区氢能产业的整体实力。
此外,新生产制造中心投用之后,氢探新能源的人才需求也将逐渐凸显。为此,该公司计划加强与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烟台)等高校院所的合作,推动实现本地人才供给,这对于全区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显然也是利好因素。
“新制造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将扎根八角湾,与黄渤海新区共同成长,力争实现‘多赢’的发展效果。”陈忠言乐观地表示。
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