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同宝村特色养殖基地首批鸵鸟幼雏破壳而出,这是该基地首次人工孵化繁育鸵鸟。此次共入孵130枚左右鸵鸟蛋,于5月3日陆续入孵,使用全自动智能孵化机,历经42天左右的孵化期,迎来了15只“小鸵鸟”,孵化工作正在按计划实施,预计出壳率可达85%以上。
北非红颈鸵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类之一,个体能长到150多公斤,堪称“鸟中巨人”。其肉质细嫩、口感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被誉为“肉中黄金”,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鸵鸟蛋也用途广泛,可孵化幼鸟、可食用,还可以用来制作工艺品。鸵鸟毛也可做毛刷,鸵鸟皮也可做皮包、皮鞋。可以说,鸵鸟“浑身都是宝”。
目前,该基地养殖鸵鸟种鸟40只,预计每年可孵化幼鸟500-600只左右,年产蛋量1800至2000枚左右,将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销往全国各地,预计年销售总额达150余万元。作为海晏县首个规模化鸵鸟养殖项目,这批“高原移民”自2024年9月落户以来,不仅克服了昼夜温差大、空气含氧量低等环境挑战,更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实现了正常繁育。鸵鸟养殖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更为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下一步,海晏县将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之路,将“特色养殖”做成“致富产业”,积极打造集特色养殖、生态研学于一体的产业矩阵,推动“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本期来源:新华网
本期编辑:魏振华
本期监制:尕扎西
总监制:扎西东珠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于:北京市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