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译文】
火红的枫叶在晚风中萧萧响,
长亭里的我手捧着美酒一瓢。
一片片残云飘向华山的峰顶,
稀疏的雨点从中条山上掠过。
树色苍翠伴着关城融入天际,
黄河的涛声传向遥远的大海。
我明天就能够赶到京城长安,
夜里还梦到隐居山林的生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解析】
此诗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潼关一带的山川形胜和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思想上入仕与归隐之间的矛盾。
首联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前句说红叶在晚风中萧萧作响,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后句说在驿楼上举酒消磨愁闷,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
颔联写仰视看到两座山上的云雨变化。几朵残留在天空的云彩,向华山飘去;稀疏的雨点洒落在中条山上。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用“归”和“过”来点染两座山脉,山就成了活景,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这两句诗表现了秋天时雨时晴的时令特点,画面宏阔流动,气象壮观。这样的意境和这两句诗的风格,有盛唐的特点。诗人很喜爱这两句诗,把它一字不易地用在了他的另一首诗中,为《秋霁潼关驿亭》的颔联。
颈联写平视和俯视看到的远景。两句都说远,前句说色彩,后句说声音。树色随着山势的远去,色彩越来越淡,写视觉所及;黄河东流入海,水声越来越弱,写听觉所感。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中间两联,大笔勾画周遭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之感。
尾联抒情。明天就到长安了,作为入京的旅客,就该想着到长安后要如何如何,满心盘绕着“帝乡”去想事情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他到长安去,想在仕途上有所进取,却又念念不忘归隐,诗中含蓄委婉地反映了他进退不定的矛盾心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